模板站点

第32届学术沙龙|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发布者:解涛发布时间:2025-11-05浏览次数:10

       10月15日下午,37000cm威尼斯第32届学术沙龙“马克思主义标识性系列课程”第四期“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认识论基础”于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218室举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院吴猛老师应邀主讲,从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独特性理解、基本语境、不同时期方法论思想,到具体方法阐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责任点点长唐静老师主持。

1 主讲人 吴猛老师

讲座伊始,吴猛老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独特性?”,并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范式带领同学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第二国际思想家如考茨基、伯恩斯坦以康德主义范式理解马克思哲学方法;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则从黑格尔辩证法角度,对第二国际的解读展开批判;而在斯大林组织编撰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将其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吴猛老师也指出,该范式存在僵化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实践唯物主义范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型研究范式。通过梳理,吴猛老师最终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界定为:马克思以理论方式整体性把握现实运动的道路,最终目标是回答人的解放问题。

2 吴猛老师向同学们抛出问题

在不同语境下,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解读会侧重不同方面。吴猛老师指出了三个基本语境:其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基本问题意识,主要聚焦于资本主义时代人能否彻底摆脱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其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既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意义,也指出其局限性。其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视野的形成与确立,重点在于对物质生活领域历史性规律的发现、对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存在与意识根本关系的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趋势的论证。

讲座中,吴猛老师沿着时间脉络,按照马克思青年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三阶段,带领大家走进马克思哲学方法论思想。在青年马克思时期,吴猛老师针对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展现的重要理论节点,给出了具体且深入的解读。进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吴猛老师指出,这一阶段形成了多项关键方法论成果。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形成以意义论为核心的哲学范式,意识形态批判被确立为把握现实运动客观性的基本路径。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吴猛老师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批判,形式分析方法被决定性引入,成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时代历史性社会结构的理论把握。

3 吴猛老师解释“何谓马克思哲学方法?”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方法,吴猛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方法:阶级分析法、实践性意义探究、历史性对象分析方法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吴猛老师特别指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基本操作环节是意识形态批判,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起始步骤、深化自身问题意识的首要方式、获得理论对象的主要途径,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基本线索与不断获得新生命力的动力之源。

随后,吴猛老师总结了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认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独特认识对象的自觉,明确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二是对理论实践严格性的理论自觉,体现为历史性视野、历史性分析与历史性态度;三是对彻底唯物主义的证成,自觉区分自身研究对象与唯心主义对象。

讲座最后进入提问环节,现场气氛随之更加活跃。同学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的具体应用提出了问题,询问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是如何运用这四种方法的。吴猛老师对这一问题予以肯定,并指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综合运用这四种基本方法,从历史性角度梳理了这一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结合阶级视角揭示了背后的利益关系,并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逐步完成了这一核心理论的建构。

4 师生现场互动交流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吴猛老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复杂的马克思哲学方法认识论基础清晰呈现,为同学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重要指引,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双周学术沙龙将持续聚焦理论前沿,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图文来源:周玉琳滕嘉滢董洛延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