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站点

马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座谈会

发布者:张田力发布时间:2019-10-19浏览次数:270

“获得感”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首次提出的概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对思政课提出了相关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20191018日上午,由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龚咏梅主持的调研座谈会在法商北楼马院党员活动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的教师代表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是37000cm威尼斯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活动之一,教师们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龚咏梅认为:向思政课要“获得感”其实就是强调思政课要具有“实效性”。而大学生要从思政课当中有所得,师资队伍是关键。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获得感”的直接相关者,教师怎么看待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仅仅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还是包含其他方面的实体内容,这一认知本身就会对学生的“获得感”产生影响,教师是否在增强获得感这一目标上下功夫,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

 

闫方洁认为: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首先就要把握学生的需求。但这种需求也是分情况的,有些需求是教师要去满足的,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教师加以批判引导的。所以“获得感”它大致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但是对于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分别、分层次对待。要塑造鲜活的理论,在有限的课时里从理论、方法、德性方面建构教学体系,正面引导大学生。

唐静认为:教师的“获得感”是从学生的“获得感”而来的,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获得感”。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政课教师有其特殊性,首先思政课教师自己要增强理论自信、增强内在的“教学勇气”,需要教师在各方面不断地去学习,进而深化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孙义文认为:其实我们很多的需求,甚至大部分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学生“获得感”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换一个思路讲,我们能够去创造某种需求吗?这种需求不一定在学生的list上面,但确实能够使他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认知框架。

丁香桃认为:对于提升学生“获得感”,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理论上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理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谓的价值引领的力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思政课中理论的鲜活性非常重要。当然,理论的鲜活性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话。

 

徐峰认为: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要在一堂课当中满足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的需求,有挑战也有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不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然难以满足学生的“获得感”,这个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何松旭认为:孟宪承先生在讲“智慧的创获”的时候,他区分了两个概念:一种是创造,一种是获得。获得是基础,创造是更高层次的。在思政课教学中,你给予学生的不一定是明确的答案,你的引领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价值选择的方法更重要。其实学生在这一“方法”获得基础上可能更容易有所“创造”。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教师们畅谈了对于什么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学生在思政课当中有哪些具体的需求、如何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等问题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功底,要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更加自觉地完成好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座谈会上,教师们纷纷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践经验。